带来创新一线的声音,他们被请进市委全会!
第一次踏进市委机关小礼堂之前,先郑重地发了条朋友圈——“今日请微信留言,不方便接电话,谢谢”。这份仪式感,源于重视和期待。作为成都中车长客轨道车辆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张洪军与37名来自科研前沿、科创企业的党员代表一起,应邀“组团”列席了7月3日召开的中共成都市委十四届三次全体会议。
搞研究、抓创新、办企业、摸市场,他们擅长;坐在会场为城市的决策提建议,他们却还“觉得有点紧张”。不过,身处创新一线的他们,才是一群“听得见一线声音的人”。市委全会上,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被视为成都突破高质量发展瓶颈的关键。要破解科技和产业“两张皮”这一最大痛点,就要真正“让听得见一线声音的人来参与决策”。
他们是谁?
来自前沿技术和热点赛道的 重点产业链记者梳理发现,38名特邀代表均来自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所在领域涵盖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终端、大飞机制造与服务、航空发动机、卫星互联网与卫星应用、工业无人机、轨道交通、创新药等近20条重点产业链,覆盖电子信息、数字经济、航空航天、现代交通、绿色低碳、大健康、新消费等7个产业生态圈。这些前沿技术和热点赛道,都是成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以及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等趋势,所着力构筑的“四梁八柱”,几乎将当前成都8个产业生态圈28条重点产业链“一网打尽”,一定程度上将决定成都未来的产业比较竞争优势。
▲成都中车长客轨道车辆有限公司生产基地
再看他们所代表的创新主体,大院大所大平台大企业是全场瞩目的焦点。
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九研究所、中国航发成都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大院大所,是成都从三线建设时期攒下的科创“家底”。以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为代表的大平台,则是成都近年来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创新平台落地的科创“国字号”。还有一批代表市场创新力量的行业龙头企业,如华为和腾讯,都在成都有所布局,也派出代表参会。
除了来自规模庞大的大院大所大平台大企业,还有不少受邀代表来自成都自己培养出来的“蚂蚁雄兵”。它们或是上市企业,或是专精特新小巨人、行业领军企业、细分领域冠军,无不展现出成都构建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打造出的优质企业生态。
大有大的豪迈,小有小的精巧,共同构成成都产业创新活力的“两条腿”。
去年顶着“高端CPU第一股”名号成功上市的海光信息就是芯片产业的佼佼者。早在2016年,海光信息两家核心子公司,即成都海光集成电路设计有限公司和成都海光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落户成都高新区。
▲成都高新区
成都中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去年入围四川省专精特新企业名单。其应用于新一代显示器件的玻璃基板生产线,在国内细分市场占有率达到75%以上,和境内外主流面板厂商形成了紧密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自建圈强链行动实施以来,成都逐步构建起了“链主企业+公共平台+中介机构+产投基金+领军人才”集聚共生的产业生态体系,以增强产业的聚集力。市委全会上,除了看得见“链主”企业负责人的身影,亦能找到生态体系中其他环节的代表。如四川省技术转移中心党支部书记彭敏,四川发展产业引导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责任公司院士基金事业部总经理赵军,作为产业建圈强链领军人才的中国中铁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杜俊等等。
他们关心什么?
科技成果转化、创新联合、人才……
这群“听得见一线声音的人”,将来自科技创新一线的声音带上了市委全会,也在市委全会上找到了答案。
小组讨论时,陈俐娟从包里掏出两个进入临床II期创新药物的样品。“从科学家‘转身’做企业家,需要下定很大决心,我们想要‘游上岸’!”陈俐娟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教授,也是成都赜灵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4年里,她完成从科学家到企业家的转身,不过,离带领企业科创板上市的目标,却还有着不小的距离。在她看来,两个创新药物都真正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要实现跨步冲刺“上市”的目标,关键在于成果转化,尚需要平台、资金等全方位支持。
一方面,平台解决如何让“躺”在实验室的科技成果走向生产线;另一方面,资金则解决长周期的研发“谁来投”“谁敢投”的问题。
“上个月,我们第一期1.5万平方米的载体已经完成了整个装修工作,下一步将启动实验仪器设备进场。”华西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武夷峰谈到了他所在的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运营近况。他表示,整个实验室将面向中试验证提供开放平台。
市委全会明确提出,聚焦科技产业融合培育成果转化优势,健全科技成果发现和评价机制,建设高标准技术市场体系,促进科技成果中试熟化,加快科技成果应用场景建设,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以科技成果高效能转化提升产业现代化水平。
面向社会开放,面向同行开放!创新平台是集聚创新资源、推动技术革新、支撑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目前,成都拥有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等各类国家级创新平台145个,新型研发机构22个,高质量创新平台80个,产学研联合实验室168个,但用户效应还未显现。若能充分发挥平台的溢出优势,将是具有乘数级优势的创新核源。
“在中试之前的概念验证环节,也应该建立容错机制。”武夷峰介绍,由于成果转化环节面临不可预测的风险,纯市场化资本往往会有投资顾虑,这就需要引入国资资本,既能承担项目的试错风险,也能为项目吸引市场化资本发挥政府增信作用。他所在的团队正在探索建设“概念验证基金”,用资金助力项目完成试错阶段。
市委全会也对国资入局成果转化工作提出了路径安排。成都将设立成都天使投资母基金,提升“投新、投早、投小、投硬”能力。此外,成都还将推动银行、投资机构实施“投贷联动”,支持科技型企业加快发展。
如何让大院大所的科创资源优势赋能城市的产业发展,是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工程师牟文平关心的问题。作为成都飞机制造领域的链主企业,成飞带动了产业链上下游、左右岸的发展完善。在他看来,加快推进国家高端航空装备技术创新中心的建设,发挥好中心国家级平台的作用,带动航空产业的发展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势在必行。
中国航发成发总工艺师吴华则建议政府进一步引导企业“抱团发展”,“比如《决定》提出,采用‘揭榜挂帅’‘赛马制’和组建链主企业牵头的创新联合体等方式,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坚。这对于企业进行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都非常有益。”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企业创新、城市繁荣皆离不开一支充满活力和潜力的创新人才队伍。市委全会提出要引优育强一批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和科技创新创业团队,让受邀代表们倍感振奋。“期待成都科技成果转化技术经纪人队伍尽快建成,并成为成都吸引人才的城市品牌。”中科芯未来微电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常务副经理翟媛表示。
成都商报-成都发布记者 | 钟茜妮 宋嘉问 彭祥萍摄影记者 | 王勤图据成都发布资料图成都发布编辑 | 大橘扫码进群↓
分享
点赞
在看